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枣庄 > 下设单位 > 正文

【冰点特稿】学世界语的二本学生

发布日期:2024/4/7 12:07:38 浏览:18

邵彤下课回到宿舍时,两个室友都搬走了。

枣庄学院世界语专业,2022级的25个学生里已经有9个转专业走了。邵彤在两张空空的桌子之间坐下来,突然有些失落。她写下自己的心情,配了张《基础世界语》课本的照片,发到了网上。

有两条热门评论被顶了上来:“你也会转的”“你打出来这句话的时候会笑吗?”

只有223人给她点赞,声量太小了。

“世界语是什么语?”今年1月,一位世界语专业的学生家长进行线上咨询。开学后,这位家长让孩子转了专业,去读了考公考编不受限的文科热门专业——汉语言文学。这位家长的孩子就是邵彤的室友。邵彤记得,“她自己是喜欢世界语的”。

邵彤选择了留下来。她瘦瘦小小的,不过1.56米的个子,戴着副眼镜,说话声音也小。“不转专业,我可能会后悔。”她缓缓地吐字,“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后悔,因为选择本身是没有对错的。没有把人走死的路”。

选择

邵彤并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选择的世界语专业。

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,她有96个志愿可以选。两年前分科时选下的“生物 政治 历史”组合,已经给她可选的专业画下了一个圈,但96个“院校 专业”的组合和排序,仍然是道复杂的选择题。

在邵彤看来,县城里“一条街上总有一两个”的志愿填报机构,就是为这道题而开的。邵彤的成绩比本科线高43分,她没有特别想读的专业,只希望能安全地上一个本科。多年在外务工的邵家父母花了3000元,给女儿找了个填报志愿的辅导机构。对方提出的策略是:前10个志愿要冲刺,中间40个求稳,剩下的托底。

邵彤知道,填志愿要查“就业前景”。在搜索“枣庄学院世界语专业”时,她从网页简介上看到:这门语言希望帮助人们跨越语言、肤色、种族、地域等界限,消除歧视、仇恨和战争,以“世界大同”的愿景平等、友好地交流相处。

邵彤立马被打动了。她觉得这符合她初中时定下的人生志愿,“要做有意义的事”,给别人带来帮助。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,独自走过情绪敏感的青春期,受过欺凌,性格因此越来越内向,曾经很希望有人能帮她一把。

即使她也看到了世界语“没有母语者”“不被看好”的评价,但她不在意了:“(志愿专业)如果不喜欢,就要看条件;如果喜欢,就不考虑那么多了。”她留下了“枣庄学院 世界语”的组合,并把它排在了第12位。

某种意义上,100多年前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也是这样接纳了世界语。1912年,蔡元培在北大开办了世界语讲习班和本科选修课,鲁迅也教过这门课。他说,“要问赞同的理由,便只是依我看来,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,所以赞成Esperanto(世界语)。”

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人求知和走向世界的热情空前高涨,也推动了世界语的学习热潮。据统计,当时国内有40万人学习世界语。北京师范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等学校都曾开设过世界语课程。

1983年,山东枣庄的煤矿工人孙明孝碰到一位高中同学,对方在挎包里装着小录音机学世界语。他向孙明孝介绍,学会了世界语,爬泰山时就能和外国人说话。孙明孝就此产生了兴趣。

世界语把孙明孝从煤矿带进了学校。1985年,他进入安徽世界语专科学校学习,2003年来到枣庄学院从事资产管理和国际交流工作。2011年,他在学校申报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,义务教课。3年后,他又推动创立了枣庄学院世界语博物馆——目前世界上展陈面积最大、功能最全的世界语博物馆,其中收录了6万多件藏品。

2018年,枣庄学院开设了全球唯一一个世界语的本科专业。它采用“世界语 英语”的双语培养模式,注重“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”。

为保证就业率,这个专业并非每年招生。5年来,这里招收了2018级、2019级、2022级三届学生,每年20-25人——绝大多数都是被调剂来的,像邵彤这样主动报考的是少数。

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刚刚过本科线,报志愿时很少有明确的目标。“有学上就行。”2019级世界语班的学生宋振远用《阿甘正传》里的台词比喻当时的专业选择:“盒子里的巧克力,吃到哪一块就算哪一块。”

枣庄学院世界语专业前往波兰读研的学生合影。受访者供图

自由

拿到世界语“巧克力”的学生,很快适应了它的味道。

世界语最大的特点是门槛低、易上手。这门语言刚传入中国时,有人将其翻译为“爱斯不难读语”——寓意为关心人类、并容易学会。列夫·托尔斯泰声称自己学了两个小时,就能用它自由阅读。

这是一门规律的语言。所有的名词都以“o”结尾,动词以“i”结尾,形容词以“a”结尾。在此基础上,改动前缀后缀,就可以改变含义:美丽是“bela”,丑陋就是“malbela”;爷爷是“Avo”,奶奶就是“Avino”。

规律之上的世界语,追求极大的自由。它的语序灵活,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表达。“我爱你”,既可以是“Miamasvin.”也可以是“Mivinamas.”“Vinmiamas.”——没有对错之分。

这让学生们尝到了一点甜头。大一下学期,邵彤惊讶地发现,自己能和外教简单沟通了,“英语要学几年才可以这样”。

这让她提起了兴趣。在这之前,她总觉得自己学东西“很慢”。高中三年,她上了近两年网课。数学老师年纪大了,不会用网络,一年多没上数学课。化学、物理老师又“讲得飞快”,她跟不上。网课结束,她还要给爷爷和小弟弟做一日三餐。3年下来,成绩一沉再沉,“所以才来(枣庄学院)这儿”。

2018年,枣庄学院请来了82岁的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李威伦,为第一届本科生上《基础世界语》课。2018级学生赵亚楠很尊敬他,她没想到能在这里听北京的老师授课。他还鼓励赵亚楠:“你很努力,学得不错。”

这份鼓励让她确信,“自己原来也可以学好一个东西”“没有想的那么差”。

大一上学期,学院组织去中国外文局参观。在办公区,赵亚楠看到了一整面世界语的图书墙,她觉得不可思议:“世界语出版了这么多书,还有那么多人为它工作。”那个瞬间,不仅是世界语,仿佛她自己也得到了认可。

之后,全班又去浙江参加全国世界语大会。赵亚楠见到了各地的世界语协会,还知道有小学在教世界语。大学期间,班上也选派同学去越南、芬兰、韩国等地参加过世界语活动。今年,孙明孝通过邮件邀请来的意大利外教莎莎,给2022级每个学生都介绍了法国笔友。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。

“相比同一层次的二本院校,世界语专业给我们这个分数的人提供的教育资源,我觉得是很优质的。”2019级的学生宋振远认为,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现实

世界语像一个望远镜,让这群二本学生站在枣庄,看到了世界的朋友。

但摘掉望远镜,脚下却是一条逼仄的路。

世界语相关的国内就业单位,主要有4个:中国外文局的世界语传播事业部、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和一所世界语特色学校——山西太原的柏杨树街小学。

在申报本科专业之前,枣庄学院去这些单位做过调研。“都出现了人才断层。”孙明孝说。当时,世界语的人才培养主要靠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培训班,2018年,中国传媒大学申请撤销了世界语专业。

“就是因为他们退出,我们才加入的。我们的底气就是世界语专业单位需要世界语人才。”孙明孝笃定地认为,“我们这个专业开晚了,要早上20年,这个班才能接上。”

事实上,2022年世界语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前,这几家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,几乎只有1个。

孙明孝介绍,为扩大就业面,目前这个专业实行“复合人才培养方案”。除了世界语,学生们还会学习英语、电商、网络与新媒体等课程,可以在教育、传媒、经贸、文化、旅等领域从事教学、跨文化交流、翻译等工作。

但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稳妥选择,还是考研和考公考编。但对于前者,国内没有世界语的研究生专业;对于后者,学生们只能选少数没有专业要求的“三不限”岗位。

赵亚楠班上25人,接近一半想转专业,但没能通过审核。最终,有23人选择跨专业考研,只有5人上岸。

毕业典礼那天,赵亚楠两手空空,没找工作,也没有学上。不只是她——毕业照上面带微笑的多数人,都揣着一样的心事。

曾上过世界语选修课的学生李博川说,他理解这些学生的心情:“他们是经历了高中三年苦学考上来的,结果就业可能还比不过大专。心里就会不平衡,甚至讨厌这个专业。”

李博川觉得,“高等教育的问题,本质上不只是教育的问题,也有就业的问题、经济的问题。设立本科是让人学一些基本知识,为了科研做准备,它不是职业技术学校。但是现在事实上,本科培养的是劳动技能。在这种情况下,世界语作为本科专业就有了矛盾。”

孙明孝也知道学院培养出的世界语人才里,只有“少数人可以从事与世界语有关的工作”,其他人则是“将世界语的种子带到各行各业”。但他相信,“种子只要有了条件肯定会发芽”。

事实上,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国内大众学习世界语的热情就降了下来。人们发现它没有迅速成为通用的国际语,自己也无法从中直接受益。

“工具”

赵亚楠不喜欢用攻略、计算的方法做事。

小时候有一次旅行,父母让赵亚楠做攻略。她跑过许多家旅行社,把行程安排精确到每一小时在哪里、做什么、用时多久。她以为会玩得很好,结果一家人疲惫不堪。

十几年后,她想起这趟旅行,已经完全忘记了目的地,只记得一个感受:累。

“感觉一直把自己赶着往前走,好像自己只是一个工具。”

2018年高考,赵亚楠几乎是用一种“反攻略”的志愿填报方法,把自己交给了世界语。

她先是填了两个用来“冲刺”的省外院校,紧接着,把枣庄学院填进了第三志愿——对她的分数而言,这是不错的选择。

她喜欢语言类专业,将来想当老师或翻译。但枣庄学院开设的日语、英语专业,她都不感兴趣。世界语她觉得挺有意思,把它写成了第一志愿,其他没再深究。

高考结束后,她曾考虑学医,但读医的姐姐反复告诫她学医如何辛苦。她身体不好,索性放弃了。这个放弃的过程令她懊恼:“还没学,压力就来了。”

她不想提前看到“答案”,也不想走“必须”的路。

以前放学回家,她“必须”先写作业;做不出的物理题,“必须”卡在那儿琢磨。直到有一天,她观察到同桌做卷子的方法:她把整张试卷看一下,先做自己拿手的题,并不从头开始写。“她不按规则来,学习成绩还是很好。”

高考填志愿时的莽撞,几乎是赵亚楠刻意为之的。她尝试寻找自由。一连串“现实的失败”之后,世界语再度把赵亚楠带到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中。

波兰的亚当·密茨凯维奇大学,拥有全球唯一的世界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点。2019年,枣庄学院与其达成合作,开设了“国际语言学与信息管理”专业的硕士培养项目。

去年9月,赵亚楠、李博川等6名同学收到了入学邀请,前往波兰读书。

7月18日,李博川在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,代表枣庄学院捐赠《庄子》的世界语译本。受访者供图

价值体系

在波兰,学生们总是卡着点来上课。“如果老师迟到了15分钟以上,他们就默认这节课不会上了。如果肚子饿,大家就在走廊里席地而坐,边吃饭边聊天。”赵亚楠说。人们交流,就只是交流。为了“世

[1] [2]  下一页

最新下设单位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