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枣庄 > 下设单位 > 正文

枣庄市委官方网站(枣庄政务网)、枣庄市政府门户网站枣庄名人市志记载的枣庄名人

发布日期:2019/4/4 18:00:01 浏览:15756

来源时间为:2018-09-07

毛遂

毛遂,战国时薛国(今滕县张汪镇一带)人,赵国平原君的门客,居其门下三年无所为,不被人

所知。

公元前257年,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。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,楚国畏惧秦国,

不肯出兵援赵。临行前,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文武门客前往,已选中19人,尚缺1人。这时,门客毛遂

自告奋勇,愿与平原君同往。平原君问:“毛先生至赵国几年?”遂答:“三年。”平原君又问:

“先生若为圣贤之辈,三年未曾被人称颂,是先生无才能也。”毛遂答:“吾乃囊中之锥,未曾露锋

芒,今日得出囊中,方能脱颖而出。”平原君心悦诚服,于是率毛遂等20人前往楚国。

到楚国后,平原君与楚王会谈,言明利害,求其出兵援赵,半日已过,会谈仍不见成效。此时,

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。楚王斥日:“我与君王商谈,与你何干?”毛遂按剑近前说:“你之所以训

斥毛遂,是依仗楚国屯兵百万,现你我近在咫尺,不得调集百万之师,你的性命系在我毛遂之手,我

听说历史上汤王以七十里疆土一统天下,周文王以百里之壤称霸诸侯,并不是因为兵多将广,而是顺

其势,振其威。今楚国沃土千里,陈兵百万,君王为何这样惧怕秦国,岂不被天下人耻笑。提起当年

秦国大胜楚国(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战败楚军,在夷陵火烧楚先王坟墓),一战取鄢陵(今河南

地),二战烧夷陵(今湖北宜昌地),三战灭楚先人。此事为百世之怨,乃楚国的耻辱。今楚赵合纵

抗秦,并非为赵,实乃为楚。”毛遂一席话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,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,决心楚赵

联合共同抗秦。回赵国后,平原君赞颂毛遂说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,毛先生以三

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”于是视毛遂为上客。

毛遂卒于薛,葬于薛城北门外(原官桥火车站处)。民国初年,修建津浦铁路时,迁葬官桥车站

西,现迁葬墓址尚存。

孟尝君

孟尝君,姓田名文,田婴之子,战国时薛国(今滕县张汪镇一带)人。

田文生于五月五日,其父田婴欲弃之,被其母偷养。稍长,田婴仍要除之,田文问田婴:“君为

何不养五月之子?”婴答:“五月之子为不祥之物,上不利国家,下不利父母。”文曰:“人既受命

于天,君又何忧,天命之事谁能改变呢?”田婴无言对答。数年后,田文质问田婴说:“君任齐相至

今已有三代齐王,齐国的疆土没有扩大,而君的私产却积聚万金,门下仍无一贤者。人云将门必有将,

相门必有相,今君后官舞女遍身罗绮,而士兵却衣不遮体;仆妾食酒肉,而士兵吃糟糠。你忘公肥私,

家存万贯,不知今后遗给何人?”于是,田婴一改初衷,对田文宾客相待。在众诸侯的推举之下。立

田文为太子。田婴卒后,田文袭封于薛,为孟尝君。

田文继位后,他轻财下士,广招八方志士仁人。不久,门下食客达三千人,境内百姓达六万余户。

一天,孟尝君同门客一起晚餐,一门客躲至暗处,气愤地埋怨孟尝君待人不等,不餐而别。孟尝君闻

知,端着自己的饭碗与其门客相比,所食之物并非两样,那门客惭愧不已。从此,众门客倍加赞同孟

尝君,与之亲密无间。

公元前298年,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,聘为秦相。后听信谗言,将孟尝君囚禁。孟尝君有一门

客会装狗,从秦王库房里盗出原来已经献给秦王的白狐裘衣,转献给秦昭王幸姬,方得出狱。孟尝君

出逃,需鸡叫后才能开城门。另一门客会学鸡叫,他一学鸡叫,众鸡齐鸣,骗开了城门,方才逃出。

孟尝君原来把善于鸡鸣狗盗的两个人列于宾客之中,众宾客都羞于同列,待孟尝君靠此二人解除了这

场危难,众宾客对他们都心悦诚服。

后孟尝君又被齐缗王聘为齐相。在任期间,他主张联合韩、魏,牵制楚、赵,发展合纵抗秦势力,

使齐国的名声大震。

有一年,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,他竟“窃矫君命,以债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,

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”。后因同姓田甲劫缗王,遭人诬告。他谢病归薛时,“未至百里,民扶老携幼,

迎君道中”。

齐灭宋前夕,他离薛至魏,为魏昭王相。他联络赵、燕等国附秦攻齐,齐缗王战死于莒(今山东

莒县),使战国的形势发生巨大变化。齐襄王继位后,孟尝君升为诸侯,薛不再属齐,因齐襄王惧畏

孟尝君,于是薛、齐和好。

孟尝君卒后,葬于薛城东北隅(今滕县官桥镇狄庄北),现墓址尚存。

滕文公

滕文公,战国时滕国国君,滕定公之子。

滕文公为世子时曾去楚国,路过宋国时拜见孟子,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。定公死后,丧礼久

废,文公派然友到邹请教孟子,孟子教以行“三年之丧”,父兄百官皆反对,复派然友问孟子。孟子

曰:“然不可以他求也。”于是,滕文公居庐尽哀,吊丧者大悦。从此,滕文公的名声在诸侯中大震。

滕文公做国君后,以礼聘孟子。孟子来滕,馆于上官,滕文公问孟子如何治国,孟子告以“分田

制、禄之法,滕之所以得为善国者”。根据孟子的意见,滕文公在国内推行仁政,实行礼制,兴办教

育,改革赋税制度等。楚人许行听说滕文公实行仁政,自愿来滕做百姓,并带来数十人,有会做鞋的,

有会编席的。楚人陈相、陈辛兄弟听说滕国实行井田制,携带耒耜等农具,从宋国来滕安家落户。数

年后,滕国人丁兴旺,国家富庶,名播四方,被誉为“善国”。

叔孙通

叔孙通,汉初薛国(现在滕县东南一带)人。年轻时跟孔甲学习儒学,秦二世时为博士。陈胜。

吴广起义后,他返回家乡,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。公元前205年(汉高祖二年),他在彭城率儒生弟

子百余人归顺刘邦,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出谋献策。

刘邦不信奉儒学,对儒家持轻蔑态度,但叔孙通聪明机警,善于言辞,审时度势,随机应变,得

到刘邦的赏识。刘邦看不惯儒服,叔孙通就改换楚国的短式服装。刘邦急需斩将夺关的勇士,叔孙通

就推荐一些身强力大,敢于拚杀的壮士。不久刘邦拜叔孙通为博士,号稷嗣君。

公元前202年(汉高祖五年),刘邦做了皇帝,叔孙通为他制定并主持了登基仪式。布衣出身的

刘邦当了皇帝之后,下令把秦朝制订的繁文缛礼、法令全部去掉,一切从简,并大宴群臣,庆贺胜利。

宴会上,群臣称兄道弟无拘无束,有的频频举杯,有的妄呼争功,有的狂欢乱舞,有的拔剑击柱,醉

态百出。刘邦为此非常生气,担忧以后有令不行酿成后患。

叔孙通便向刘邦建议,由他到鲁国征集儒生,与他自己的弟子一起,参照三皇五帝的古礼和秦朝

的礼仪,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,制定汉代的朝仪。于是,叔孙通带领弟子百余人,从鲁国征集来30名

儒生和高祖身边有学问的近臣,到野外演习礼仪。一个多月后,叔孙通请刘邦检阅。刘邦看后认为很

好,就令群臣抓紧练习,为十月举行朝岁大礼(汉时以十月为正月)作好准备。

公元前200年10月,群臣在长乐宫举行隆重的朝岁大礼,仪式由叔孙通主持。天亮之前,司仪引导

群臣按官职大小,依次进入殿门:武将列西,文官列东,数百名侍卫官兵各执兵器旌旗,守卫在殿阶

两旁,数千人在殿内外井然有序悄然无声。一切安排就绪,高祖才传令乘辇出房,百官执戟传声唱警。

诸侯王年俸至百石的官吏,按九仪(周礼指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孤、卿、大夫、士)之礼依次上前

奉贺,朝礼完毕,又置法酒(指礼爵不能喝醉)。诸侯群臣待坐殿上,弯腰抑首,按照尊卑依次起来

给皇帝贺寿。酒过九巡,司仪说“罢酒”,则全都停止。举止行为不合礼仪的,由御史立即拉下去听

候处理。自始至终,没有敢大声喧哗和狂饮失礼的。刘邦高兴地说:“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!”

于是拜叔孙通为奉常(景帝改为太常,负责礼乐社稷宗庙的官),赐金500斤。叔孙通谢恩后,请求

高祖提拔与他一起定礼的弟子、儒生,高祖把他们全任命为郎官。叔孙通出宫后,又把500斤金子赏

给众弟子、儒生。

公元前198年,高祖提升叔孙通为太子太傅。三年后,刘邦想以赵王如意替换太子,叔孙通恳切

地指出,晋献公为宠爱俪姬而废太子立奚齐,晋国战乱数十年,被天下人耻笑;秦始皇不早定太子扶

苏,导致胡亥诈立,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,并极力陈述太子的仁孝等优点和吕后与高祖同甘共苦、艰

苦创业的事实,何况天下初定,战乱刚停,全国都知道已立太子,如果废长立幼,将会引起内乱,危

及社稷。最后表示,假若废掉太子立赵王如意,就当场撞死在皇帝面前。刘邦听叔孙通讲的很有道理,

不得已说只是开个玩笑罢了。叔孙通马上严肃地说,太子是天下的根本,您怎么能拿国家开玩笑!高

祖只好点头认错,取消了换太子的念头。汉孝帝即位后,叔孙通又任奉常(即太常),制定了宗庙仪

法。

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理朝纲,而且制定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,并撰写了《汉

仪十二篇》、《汉礼度》、《律令傍章十八篇》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。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

巩固起了重要作用。

匡衡

匡衡,字稚圭,西汉东海郡承县(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)人。匡衡幼年刻苦好学,勤奋

努力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匡衡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历史上流传的“凿壁偷光”的故事即由此而来。

匡衡对《诗经》见解独特。以致流传着这样的话:“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;匡说《诗》,解人颐。”

青年时代的匡衡,在当时已是一位人才出众,学识渊博,出类拔萃的人物,因此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尊

敬和重视,也为他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匡衡进京赴试,在对文时,未能按令条应对,故未能取得郎中而授以太常掌故。在此期间,匡衡

又结识不少名人学者,他们谈古论今,对诗作赋,甚为融洽。不久,匡衡被调往平原郡担任文学一职,

学者们闻讯甚为惋惜,纷纷向汉宣帝上疏,挽留匡衡在京城任职。另有一些人,羡慕匡衡才学,愿意

跟随前往平原郡。当时,在朝廷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,亲自召见匡衡,试其学问,匡衡对答如

流,言合经义。萧望之遂向宣帝启奏,谓匡衡经学精明,说有师道,可召见当面御试。但宣帝对儒学

不甚欢喜,仍令匡衡去平原赴任。而皇太子刘奭,却对匡衡非常钦佩,甚有好感。

公元前48年,汉宣帝死,汉元帝刘奭即位。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又向元帝推荐匡衡,元帝随即调

匡衡进京,授官郎中(即宫廷里的侍从官),以后又迁任博士、给事中,掌握经学教授,又兼殿中顾

问,参与议论政事。在这一段时间里,匡衡精心任职,在宫廷里的威望不断提高。

公元前47年(初元二年),出现日蚀、地震,灾害严重,元帝感到震惊和忧虑,乃向群臣们问以

政治上的得失。这时担任给事中的匡衡,纵观全局,深思熟虑,直言极谏,向元帝呈上了一道“政治

得失疏”。他在奏疏里分析了当时社会情况,找出了得失的原因,权衡了利弊关系,提出了改良措施:

“宜遂减宫室之度,省靡丽之饰,考制度,修

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 ...  下一页 >> 

最新下设单位
推荐:无锡 行政代码查询 昆明 丽水 北京空运 新乡 南通 黄山 海运 轴承 江西 电子 搜一下 服务 延安 压缩机 饮食 柳州 环保 九寨沟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